如此“保录”当取缔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14-11-28浏览次数:0

如此保录当取缔

 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中国纪检监察报     20141117     

  2015年硕士研究生考试进入倒计时,不少考生已经进入冲刺状态。与此同时,各种考研培训机构也异常忙碌,纷纷打出“签约通关”“不录取就退费”等招牌,开设“保录班”招揽生源。
  
  众所周知,研究生考试是一件严肃的事,凭的是专业竞争,靠的是学业成绩,岂能“保录”?!让那些“保录班”存在,是对那些寒门学子心理上的一种伤害,是教育不公正、不公平的一种体现,应该予以取缔。
  
  教育不应沦为金钱的奴隶。研究生,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人才,其录取的应该是能力素质全面优秀的学生。如果仅靠参加一个“保录班”就成为研究生,岂不是太过容易,人才质量又如何保证?“保录班”,很大程度是一种金钱的比拼。一家考研培训机构推出三种保录班,分别为基本保录班6.9万元,定向保录班12.8万元,特需保录班16.8万元。如此之高的培训价格,在学生、培训机构和高校中形成一条利益链。参与其中的人难免有急功近利、想走捷径的心态,反映了一些人物质化、功利化、浮躁化的成才之道。如此行为,不仅助长了社会“有钱能办成事”的不正之风,也让人们对教育公平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!
  
  教育不应沦为关系学的奴隶。很多“保录班”的宣传口号是,“只要初试过了,保你被录取”。如何“保证”?这些培训机构往往是通过“动用关系”的方式“保证”学生被录取。诚如一家培训机构的客服人员所言:“我们干了十几年,有很多这方面的人脉资源,不会有意外发生的。”看来,能上研究生,不仅靠分数,还要靠“关系”。让这样的“保录班”存在,教育公平如何保证?
  
  通过“保录班”获取研究生资格,无疑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。每年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时,都会听到一些大学老师“抱怨”,现在的博士当硕士教,硕士当学士教,临近答辩了,有的学生还需要手把手地教导他如何把毕业论文写通顺、理清楚,真是费工费力费时。高分进来的研究生怎么会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?除了研究生教育本身,我们还需要追根溯源,下大力纠治研究生入学的各种不正之风。
  
  当然,取缔“保录班”,要以法律为准绳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(修订草案)》明确规定:教育、培训广告中不得有保证升学、考试通过,保证获得学位、学历、合格证书,或者对教育、培训的效果作出其他保证性的承诺等内容。这告诉我们,培训班可以办,但不能以金钱买路、以关系开路,为一些人获得研究生资格大开方便之门。
  
  取缔“保录班”,需要相关组织搞好监管。以前,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奥数班、各种补课班得到有效遏制,就是教育部门监管有力的结果。对触碰教育公平底线的“保录班”,监管机构不能视而不见。教育部门应该去了解这样的“保录班”究竟是不是向学校和老师进行了打点,应视情追究责任。工商部门要检查“保录班”是否有夸大宣传以及涉嫌欺诈等行为,予以严肃处理。